加密:AES-256-CBC
功能:记忆播放进度
👍 点赞 129
收藏
🔗 分享

📺 官方推荐

八月的雾

★★★★★ 5.4分 (838人)
豆瓣: 7.7分
更新: 2025-10-28
类型: 动漫
地区: 德国
年份: 2016
观看: 437次
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,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,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(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),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,企图破坏这个计划,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
展开 ▼

深度解读

《八月的雾》与《辛德勒的名单》对比:二战儿童视角下的道德震撼影评

【影片概览】
《八月的雾》是2016年德国导演凯伊·威索的处女作,一部聚焦二战末期纳粹安乐死计划的剧情片。通过13岁男孩埃勒斯的视角,讲述他进入病院工作后发现残酷真相,并与朋友们联手反抗的故事。影片以孩子的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黑暗,震撼人心。作为影评人,我特别推荐这部片与史诗级大作《辛德勒的名单》对比:前者是小规模、个人化的儿童叙事,后者是广角宏大的人道主义史诗。这种对比意义在于揭示二战题材的多面性——《八月的雾》不像《辛德勒的名单》那样依赖明星阵容和视觉轰炸,而是通过微观视角挖掘人性深层创伤,帮助观众理解战争如何渗透日常,引发对历史教育的反思。(178字)

【观影亮点】
对比《辛德勒的名单》的成人英雄主义,《八月的雾》创新性地借用儿童表演方法,艾沃·皮茨克饰演的埃勒斯以自然主义手法捕捉男孩的困惑与觉醒,避免夸张情感表达,转而用细微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恐惧。这种差异突出影片的个性:它借鉴了大片的道德张力,却以低成本实景拍摄强化真实感,塞巴斯蒂安·科赫的医生角色则通过克制内化表演,与《辛德勒》主角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,强调沉默中的反抗力量,让观众在压抑中感受到希望的微光。(112字)

【深度点评】
在二战电影类型中,《八月的雾》传承了《辛德勒的名单》的伦理拷问,却创新地平衡了传承与儿童视角的张力,避免类型化陷阱。它不像大片那样追求普世共鸣,而是定位于德国本土影史的 niche 位置,探讨安乐死计划的遗忘历史。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,影片在类型中脱颖而出:皮茨克的表演不仅是模仿,更是情感的真实投射,平衡了历史重现与艺术创新,值得二战片爱好者深挖,证明小众叙事也能撼动人心。(98字)

🎬 猜你喜欢

💬 评论区

历史控老王 ⭐⭐⭐
看完《八月的雾》,心塞。基于真实事件,13岁男孩埃勒斯在精神病院目睹纳粹的残酷安乐死计划,那种无力感太强了。伊沃·皮茨克的演技真棒,眼神里满是恐惧和决心。但整体节奏有点慢,适合喜欢沉重题材的。朋友问好看吗?值得一看,但别带小孩。
影评达人88 ⭐⭐⭐⭐
《八月的雾》是部硬核历史片,凯·韦塞尔导演功力深厚,还原了二战德国的精神病院黑幕。埃勒斯这个角色让人心疼,他和病友们的友情在绝望中闪光。画面灰暗,配乐阴森,观影后久久不能平静。超级推荐,绝对是今年最佳之一,拉上基友们去刷!
上班族阿强 ⭐⭐⭐
《八月的雾》剧情基于真实,埃勒斯和朋友们试图破坏计划的部分还挺紧张的。但整体太阴郁了,精神病院的场景看得我鸡皮疙瘩起。伊沃·皮茨克小小年纪演技在线,可惜故事没啥高潮。还行吧,不推荐周末放松时看。
发表评论
版权保护:2025